天文光学天文望远镜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主要仪器,是推动天文学发展的主要手段。光学天文望远镜通过大口径光学系统,收集和汇聚来自天体的光线,能探测到极遥远、极暗弱的天体并能放大天体的视角,区分密近的天体,观测面天体的细节。
应用领域如表格所示:
主要技术指标: 有效口径2.16米,设置卡塞格林焦点、折轴焦点和主焦点3个焦点。 卡焦焦比F/9, 视场53′,在365nm-1400nm波段内,弥散斑小于0.32″; 折轴焦点焦比F/45,采用苏定强院士独创的共用副镜+中继镜方案,同时消除球差和彗差,视场5′,最佳焦面半径2497毫米,边缘像斑直径小于0.034″; 主焦焦比F/3,视场50′,像斑直径小于0.82″; 机架为英国式赤道装置,赤经轴采用流体静压支承,桁架式镜筒; 采用齿轮副传动系统,力矩电机驱动,配备自动控制系统、光电导星系统; 配备OMR卡焦低色散光谱仪、高分辨率光纤光谱仪(HRS)和北京暗天体摄谱成像仪(BFOSC)等多种光谱仪、CCD等终端设备。 该望远镜的控制系统和观测终端经过多次升级,目前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精测望远镜之一。
查看更多主要技术指标: 有效口径2.5米,设置耐焦、COUDE焦点及两个折轴焦点共四个焦点; 系统焦比F/8.2,四个焦点统一采用F/8.2系统焦比,覆盖350nm~2500nm波段,视场Φ28mm,弥散斑半径4.6微米,80%能量集中度≤0.4″; 耐焦焦比F/8.2,用于高精度天文成像,视场15′×15′,改正镜组校正轴外像差及色差,80%能量集中度≤0.4″,最大RMS半径1.75μm; COUDE焦点焦比F/8.2,用于激光测距,通过折轴镜切换至库德房,光束缩束倍率208.33倍,激光发射偏差≤0.4″,接收偏差≤9″,监测成像光路焦比F/16,焦距40000mm; 折轴焦点焦比F/8.2,共两个,分别用于天体成像和预留扩展,视场为±0.5′,图像斑直径小于0.034″; 机架为地平式赤道装置,高度轴转动范围10°~85°,方位轴转动范围±270°,最大跟踪速度4°/s,重复指向精度优于1″; 配备高精度天文成像设备及激光测距设备,具备高分辨率光纤光谱仪(HRS)、CCD成像系统及月面监测成像光路,支持多终端快速切换和稳定定位; 控制系统为自研ARM处理器的伺服控制板,具有一键自动观测和误差分析校正功能。长期观测后可形成数据库文件以提高指向精度和稳定性。
查看更多主要技术指标: 光学系统:施密特型,主镜为球面反射镜,口径1.2米;改正镜口径1.04米; 焦距:1.8米; 视场:2°×2°; 探测器:配备4k×4k高灵敏度CCD探测系统,采用冷冻机冷却技术,工作温度为-103.4℃,具备漂移扫描功能。
查看更多主要技术指标: 有效通光口径1010毫米,采用施密特主焦点式结构,包含施密特改正板、球面主镜和三片透镜组,焦比F/2.07,优质像质视场5°×5°,波段覆盖400nm~700nm,全视场80%能量集中于1.6角秒内;系统效率达61.1%(包含遮挡,不含相机芯片),视场中心相对照度优于92%,边缘相对照度>50%,全视场畸变<1%,MTF@50LP/mm达到0.3以上; 主镜口径1260毫米,采用球面设计,支撑方式为18点浮动翘板轴向支撑+12点重锤杠杆径向支撑,面形精度RMS优于λ/35;施密特改正板为4次非球面,口径1010毫米,RMS优于λ/20,搭配H-K9L与H-FK61玻璃材料透镜组,像斑直径优于21μm,满足时域巡天观测需求; 机架为赤道式二维直驱转台结构,赤经轴采用整料锻件+双轴承支撑,赤纬轴与镜筒一体连接,整机频率一阶模态39.7Hz,镜筒结构稳定;采用力矩电机J850LYX21(赤经)与J500LYX20(赤纬)驱动,均配备雷尼绍φ417毫米绝对式圆光栅编码器实现高精度反馈; 具备±90°赤纬、±180°赤经指向能力,指向精度RMS优于5角秒,跟踪精度在恒星模式下RMS≤0.3角秒,非恒星模式下RMS≤1.0角秒;赤经赤纬最大指向速度≥3°/s,加速度≥1°/s²,最大指向加速度≥2°/s²; 相机组件配备五维调节机构与电动调焦单元,支持±0.546mm范围温度补偿,分辨率达0.1μm,配合可切换滤光片机构实现三色分时凝视成像;整机工作温度范围-30℃~+30℃,镜筒热变形控制良好,像质通过自动调焦可恢复至标称状态。
查看更多产品明细: 望远镜主镜口径1.01米,焦比2.8,卡氏焦比12,还有五个折轴卡氏焦点,可电动转换,主镜筒外有口径25厘米的卡氏辅助望远镜,它可以电动作赤经,赤纬6°范围的精密转动。
查看更多